荣威,专职开滴滴
2023-03-07 阅读数

人一旦被贴上某个标签,就很难甩得掉。《狂飙》里饰演李宏伟的演员阿如那,因为长相凶悍,成了反派专业户。

品牌也一样。近些年,小米一直在冲击高端,高端产品一款接着一款,可小米=“性价比”,还是大部分消费者的本能认知。

汽车圈,荣威是个公认的主流中国品牌。其实,荣威年销量已连续4年大幅下滑,从2019年的44.99万辆跌到2022年的28.6万辆。

与此同时,现在大多数消费者谈到对荣威的印象,第一反应竟然是“跑滴滴的那个荣威吗”;知乎上,大部分与荣威有关的话题都和网约车有关;当被问及荣威产品的出行感受,很多人也是举了打到荣威网约车的例子来作答。

荣威专职开滴滴-图1

买辆荣威,专职跑滴滴。

对于荣威,这种标签一旦形成,将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。不只品牌向上的通道被堵死,甚至将会遇到生存危机。

01

荣威,为啥开上了滴滴?

为什么荣威会和网约车画上等号呢?有如下三个原因。

一是荣威是上海本土品牌,自然会受到当地政府的照顾和扶持。

这些年,上海的网约车,荣威占了大头,只要去过上海的人,几乎都坐过荣威的网约车。

这很正常。譬如前些年到重庆,打车基本都是铃木;到武汉,打车基本都是雪铁龙;

荣威专职开滴滴-图2

二是荣威很早就造新能源汽车。2012年,荣威就推出了纯电车型e150,2016年又相继推出e550、e950、eRX5三款混动车型。

只是由于那个时代,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未被激活,而政策推动下,网约车/租赁市场自然成了当时新能源汽车的“保温箱”。荣威、北汽等都从中获益。

最后,很多消费者已形成一种固定认知——价格低的A级轿车≈网约车。恰好荣威i6、Ei5、Ei6等几款A级轿车都是网约车、租赁市场的常见车型,连带着售价低廉,私人用户多的i5一起被贴上了“网约车”标签。

在荣威各车型的论坛里,也充斥着很多准车主咨询“买一辆荣威,跑滴滴怎么样”的帖子,进一步加深了荣威车主里面,很多都是网约车司机的印象。

荣威专职开滴滴-图3

02

产品溢价持续下降,品牌力不断走低

在中国消费者的普遍认知里,一旦某个品牌和网约车发生强关联,意味着这个品牌基本等同于“廉价”。

在其它中国品牌持续向上,有效提升产品溢价的时候,荣威的品牌价值却不断走低,产品越卖越便宜。

目前,支撑荣威销量的车型主要有三款,分别是均价6万元的i5,月均销量7000辆+;去年推出的第三代RX5月均销量5000辆+,均价12万元;纯电小车科莱威均价不到5万,月均销量3000辆+,几乎都是中低端产品。

荣威不是没有推出过高端车型,从最早的950到后来的RX8,再到MARVEL X,都是售价达到20-30万元的车型,可以说荣威一直是向上最坚决的中国品牌之一。

只是这些产品最终都昙花一现。产品力虽然很出色,可就是叫好不叫座。去年,荣威又推出了中高端MPV车型iMAX8,至今月均销量仅几百辆,再度步了前辈们的后尘。

荣威专职开滴滴-图4

迄今为止,荣威唯一一款能让路人喊得出名字的车型,还是RX5。可第三代RX5自去年第三季上市后,销量一路走低,今年1月,燃油版+混动版销量还不到6000辆,其中混动版仅456辆。

即便第三代荣威RX5采用了上汽集团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新技术,造型时尚新锐,科技感在线,但仍竞争不过头部的比亚迪宋、长安CS75、哈弗H6。

按照今年市场形势,像第三代荣威RX5这样的新产品,如果不能在上市初期迅速走强,未来大概率将泯然于众人。荣威iMAX8就是前例。

荣威专职开滴滴-图5

归根结底,荣威向上受阻是因为品牌力下滑,印证了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的至理。

03

内外纠葛,问题缠身

造成荣威品牌力持续下滑的原因,荣威自身占大头。

一方面网约车/租赁市场就像是毒品,一旦沾上了就停不下来。另一方面,荣威很难给品牌立下一个鲜明人设,从早期的互联网,再到国潮,都不具备差异化特性。

事实上,荣威找不到真正的自我,也与母公司上汽乘用车有关。

众所周知,上汽乘用车拥有荣威和MG两个子品牌。由于历史原因,MG品牌在全球具备一定知名度,所以,上汽乘用车这两年确立了MG主攻海外,荣威主打国内的战略,以至于不少荣威车型,在海外都挂着MG的Logo进行销售。

荣威专职开滴滴-图6

再加上这两年,MG已树立起了年轻、运动的品牌形象,就让荣威显得更主流(pingyong)了。

与此同时,前年,可能是参考了北汽的前车之鉴,上汽乘用车先是将新能源R品牌从荣威独立了出来,后经上汽集团安排,变身为飞凡,又从上汽乘用车独立出去,冲击中高端纯电市场。

荣威专职开滴滴-图7

这就给荣威带来一个问题,既不能出海,想玩点年轻、运动的还怕跟MG内耗,向上拼新能源吧,路还被飞凡给堵死了,哪哪都走不通。

看上汽乘用车现在的意思,荣威将主要承接上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混动技术,主打混动市场。可一来强敌众多,荣威既没技术优势,也无成本优势;二来网约车标签根深蒂固,很难卖得动高溢价产品。

所以,荣威的问题就像一团乱麻,剪不断,理还乱。

观点:

荣威遇到的发展问题具有代表性。

任何品牌如果一味地只是享受市场红利,而忽略了品牌建设,最终将陷入更麻烦的困局。

更要命的是,MG品牌已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海外市场,如果不能把荣威从泥潭中拉出来,上汽乘用车将很可能失守中国市场。

作为一个中国品牌,这无疑是不可接受,也不能承受的

加入收藏 顶一下(135)/88.8% 踩一下(17)/11.2%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
相关资讯